不知道楼主是从哪里找来的这篇文章,对此禾沐有些不同的看法,不周之处,欢迎指正 《如何面对幼儿倔强脾气?》
当孩子出现倔强、反抗的行为时,父母应避免使用权威的口语或方式来教训孩子,而应拿出一点“办法”来。 首先深呼吸,不要让自己跟随着孩子的生气情绪,然后试着和他讲道理,教他学会尊重别人,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避免用强迫的方法和孩子沟通是正确的,但是在孩子倔犟、反抗的时候,他有可能听得进去你的“道理”吗?更何况我们的“道理”之中有很多是他们那个年龄很难以理解的! 要做的第一步应该是处理孩子的情绪,有关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帖子“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 ”。 注:这篇文章的链接因为时间太久了,已经无法找到了,我回头查一下资料,看看有没有备份。
当您感觉到孩子开始浮躁不安时,可用他有兴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来转移他即将爆发的情绪。 譬如:“妈妈今天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快点过来,妈妈讲给你听!”或“妈妈有一颗很好吃的糖,要给一个乖宝宝吃哦!” 这种模式的做法禾沐不建议采用。因为如果这样操作的话,可能会引起以下两种不良反应: 第一、家长并没有处理孩子的情绪,反而在否认情绪的存在,丧失了一个很好帮助孩子自我控制的机会; 第二、常此以往的话,很容易让孩子养成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某些喜爱的事物的不良习惯。
父母的干预越多,孩子倔强的脾气可能越强烈。当孩子在闹脾气时,有时是带点试探的性质,父母表现得越在乎,他可能越过分、越吵闹。 所以,在不会影响到其他的情况下,就试试让他哭个够,等他安静下来后,再去处理。 如果孩子哭不够怎么办?难道也让孩子无限期的沉浸在那种情绪下?
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无论是在学习或行为矫正上,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善用孩子的语言或喜欢的卡通人物来作适当的引导工具,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更具趣味化与游戏性,以化解孩子的情绪。 这种方法比较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引导,而不是通过一些方法将孩子思维、行为按照我们“预期”模式去“格式化”。
如果父母要终止孩子的游戏,而不想让孩子产生反感、抗拒时,要预告告知,让孩子心理有所准备。 对于有时间观念的小孩,可以在五分钟前预告一次,然后每一分钟预告一次;对于没有时间概念的小孩,可用钟或表的长针来作指标,告诉小孩:“当这根针从二走到三时,就要收拾玩具了。” 这样就能以理性、和平的方式,解决孩子的坚持。 这样做是可以的,但同时要制定如果到了预定时间没有实施的话,家长会采取怎样的行为(行为制约)。但不能以暴力的形式来制约。 最好的办法是,在开始的时候就约定好结束的时间,在适时的时候给孩子做一些提醒。然后,慢慢的培养孩子自己按照约定来执行。
孩子变得不可理喻时,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告诉他:“如果你觉得不生气了,再过来和大家一起玩。” 但必须注意隔离处的安全性,且不能是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间或不熟悉的地方。 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不会毫无理由的变得不可理喻的。 尤其是一个还不懂得如何清晰的表达的幼儿,当处于这种情形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就不需要我讲了吧? 更何况,很多的时候,孩子出现不可理喻的状况,往往是由于家长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做才出现的。
当孩子正努力组合一张拼图或搭积木时,却要他尽快去洗澡,孩子通常会表现出不愿意的态度。 其实对于孩子的这种坚持,反而是值得表扬的,若父母硬要孩子放弃,孩子反而容易养成半途而废的性格。 这条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最好在做事情之前,最好有时间的约定,以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对于反抗、倔强期的孩子,一定要站在他的立场看事情,不管做什么事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过分干涉。 有时明知道可能做不好,也应让他体验一下。 此外,在他做不好的时候,偶尔可以正确示范一遍给他看。 这里有个概念上的错误,不是说处于反抗、倔强期的孩子才需要他们体验,而是任何时候都应该给孩子足够的体验、尝试空间。 有关于立场的观点很好,但是如何真正的做到换位思考,可能是很多家长面临的真正的难题!
父母有时不免会主观认为,孩子应该听话、顺从,而不应该反抗。 其实,不妨把专利、命令的语言沟通形式改为双向的沟通,让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并试着去了解不合理的原因并去探索合理的条件,建立自我约束的行为。 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很多的时候,孩子的不配合源于成人的“不合理”要求。为什么这里要加上引号呢?因为从成人的角度,觉得这个要求是合理的、正常的。 静下心来、放低姿态,去了解孩子的内在真实诉求,很多时候可能比生硬的要求对于孩子而言更有意义。
有时不妨运用处罚的方式,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等,但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处罚的原因。 处罚过后,也别忘了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他知道处罚归处罚,爸妈还是爱他的。 适当的惩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教育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通过惩罚,让被惩罚者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后果,同时建立起后果与原因之间的关联,这个是最重要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