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给心灵注入一支破伤风
春去冬来,时间过的真快,当我们还在春风的吹拂下时,不知不觉中五一长假又要来临了。很多朋友会选择利用长假前后这段时间出外旅游购物或逛街购物。但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调查数据来看,节假日是突发事故的高发期。因为在此期间,大家的情绪都比较高昂,注意力、自我保护意识便会相应的有所降低,极易造成突发事故。所以,在此提示大家节日出行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安全。
就在前几天,塘沽的一名小男孩在乘坐商场的自动手扶梯时,左手不慎被手扶梯底端的缝隙夹住。现在孩子的伤势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正在康复之中。我们在祝愿孩子身体早日康复的同时,也希望孩子的心灵也能够得到同样的关注和重视。因为,当我们遭遇突发事故时,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和生理上的伤害,在我们的心灵上,也会产生巨大的伤害。那么这支“心灵破伤风”的针应该怎样打?由谁来打呢?
当身体治疗结束后,当事人具备条件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人士的帮助。
事故是突发的,而且危害程度深,当事人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短时间内会产生一种应激状态,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当事人往往容易产生绝望、无助、抑郁等心态,最终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因此,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期是在突发事件的24-72小时之内。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是24小时之内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士,通过敏锐的观察,会根据当事人的情况,积极有效的引导他们逐渐释放出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同时,会通过一些特殊的心理辅导技巧,让当事人慢慢接受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做出积极的改变,让事件本身给我们带来正面积极的意义和负面情绪分离开来。比如让“乘坐自动手扶梯时注意安全”和由此带来的“不敢独自乘坐自动手扶梯”负面情绪分离开来。与此同时,心理辅导人员还会从专业角度,对有过激反应的当事人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以帮助当事人尽快从突发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
亲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可以极大的辅助当事人心灵的恢复。
当事件发生后,首先要帮助当事人尽快离开事件现场,转移到安全温暖的地方。一方面可以保证当事人身体上的安全感,又可以让当事人在心理上与危险事件隔离开。当一个人遇到突发事件以后,除了惊恐不堪,更多的就是愤怒和自责。在这个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人朋友要帮助当事人将自己的情绪与感受直接表达出来,并给予当事人温暖、关怀和鼓励。比如,你可以拥抱当事人,并说“现在你很安全,已经没有任何危险了。看,我们都在你身边。” 等等。总之,创伤事件后,亲人朋友一定要体谅当事人的愤怒、抱怨、焦虑、痛苦、不公平感等情绪。如果处理不了就及时的交给专业人士,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和当事人发生冲突。
当发生事故时,给家长朋友的几点建议:
- 尽量保持镇静给孩子安全感,尤其要避免尖叫等失控性的行为;
- 在整个救助过程中,尽量不要离开孩子的视线;
- 如果可能,在救助过程中给孩子适当的拥抱、亲吻和鼓励;
- 在不引起更多伤害的范围内,要允许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如哭喊等;
- 最好是能亲自协助孩子脱离困境;
- 配合专业的心理人士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充满人性关爱的机制。帮助受创者减轻心理压力,重新建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尽可能的降低对将来生活的影响程度,这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宗旨也是我们的一项社会责任。每个人都是社会系统的一分子,要建立全社会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更是每个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责无旁贷的事情。面对突发事件,我们不能失去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