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百度上特地找了创伤事件的处理方式,本想粘贴到这上面来,但自己想了想,似乎也有所谓的应激事件,不妨在这里说出来让那些深陷在其中的朋友能走出来。 首先我想到的是在我七岁的时候,那时我在一位小朋友家玩。因为是农村,在晒谷场前面有一条沟,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也能自己跨过去。然而当时我看到有人把球(具体什么球我忘了)掉在长满野草的沟里时,以为不会踩空,就这么一脚踏了进去,结果可想而知自己身上的连衣裙满是污水,都湿到上半身了。要说自己没吓到那是假的。以后当跟着大伙跨类似的沟时,胆子也没那么大了,小沟完全没问题,碰到大沟心里自然升起一股类似的恐惧感。当然现在随着年龄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基本没有相应的问题了。 还有一件事,印象也很深。我们家后面的那条河,以前干净得可以在那洗澡,我姐经常和那几位常来我家玩的小姐妹到河里洗澡。有一次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本来坐在河岸上的我突然一头栽进河水里,然后又被我姐捞了起来,那个入水的感觉我似乎还有点印象,确实挺难受的。现在我姐回忆起来仍旧心有余悸,如果一时没注意到或者时间长了那么我就一命呜呼了。 好在我很幸运啊,年纪小不经事,很快就忘了,也没给自己留下所谓的应激障碍,没对水产生害怕的心理。不过我小时候很怕死,一旦有什么身体上的不舒服就会要求我父母带我到村里的唯一位医生那里看,是否跟那应激事件有没有关系,还不好说。 但总的来说,就算是心理医生来治疗的话,如果要走出这种心理状态,首先要直接面对引起自己不舒服的应激事件,只有面对了,适应了,才能一步步走出来,如果你不敢面对,一想起应激事件而胡思乱想,那么就会深陷其中,也无法从中拔出来,不知我说的对否??
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源)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而这个所谓的应激事件就是前面提到的应激源。 你在问题里面描述了两个问题 1.掉到水沟里面,满身污水 2.不小心掉到河水里面,差一点酿成大祸 对于第一件事情的描述,说实话,我没有看到你在后面提到的你如何面对了这件事儿,如何处理了这件事儿,而是在描述的过程中,用“当然现在随着年龄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基本没有相应的问题了”。给我的感觉是自然而然的过渡过来了。 第二件事情,你是用“好在我很幸运啊,年纪小不经事,很快就忘了”,这样的方式给了自己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真正会对我们产生影响的那些刺激源,往往都是我们无法记忆起来、回想起来的内容。这个我说的真正影响指的是对我们的行为、思维会产生质的影响的内容。这种状况是由我们的大脑运行机制决定的。 因为这些刺激源往往是我们当时无法面对,无法接受的内容,而大脑为了保证我们整体的正常运作,就采取了暂时屏蔽或压抑的做法,这个俗称失忆。在影视作品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主角经历了某个重大的事件刺激,出现了选择性失忆,完全不记得曾经发生过或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但是那你会发现他会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来各种恐惧、焦虑、不安,甚至说会出现片段式画面回闪的情况。这些都会对他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让他有种莫名的困扰。这就是影视作品对这种特殊心理现象的描述。 同样在我十五年的咨询工作当中,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的个案对于自己的某些行为或某一些特定的思维模式,感觉到困扰、不安,但他又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来源,只是觉得自己出现的这种状态,很不不舒服,或者说是不愿意去接受。但是他又想不出来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每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这种反应都是本能性的出现的,甚至让他根本都来不及做抵抗,这个状态让他感觉到焦虑不安。 有关这个话题,可以参照一下当年华生做的著名的“小艾伯特实验”,对于情绪和应激源的关系,以及后期会如何泛化,这个试验有个比较明确的示范。也许当那个小朋友成年以后,他不大会记得当年的这样的一个实验,但他会呈现出对某些特定事物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产生一定泛化性的演变。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头度娘一下有关于这个实验的内容。 但这里我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并不是说“你所有能记起来的事情,对你就会没有干扰”,这也是有干扰的,并不是说没有干扰。但这个是跟前面说的干扰是有区别的,是干扰层级的区别。我通常会把这种干扰称之为“显性干扰”,我前面说的那种被称为“隐形干扰”。隐性干扰对我们整个的心理,还有思维行为的运作模式产生的影响是底层的,通俗点就是潜意识层级的。那显性干扰通常是我们能够清楚明确这种干扰跟某一些刺激源有着直接必然关联的干扰。 同时还需要强调一点,就是你在事件当时所感受到的恐惧,那是你当时的一种感受,并不代表你在今后仍然会一直感受到同样的情绪,或者说类似的事情会一定的干扰到你现在的生活,这个是没有什么必然关联的。所以并不是说你所有当时感觉到恐惧焦虑不安的事情,都会成为你的一个应激源。当时的刺激感受,通常仅仅代表当时的感受而已。
|